基地四年建设目标
发布时间: 2010-04-15
基地四年建设目标
基地学科建设规划
1.基地建设目标(4年内):
         本基地旨在依托江苏地方文化以及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江苏省汉代文化研究的特色品牌。(1)围绕汉代文化进行特色研究,通过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在省内、国内处领先地位,建设成有影响的汉文化研究中心。(2)通过科研和设立专职、特聘、客座研究职位等方式,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成为该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心。(3)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设汉画像图像资料数据库,成为本学科的学术交流资料信息中心。(4)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成为重要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中心。(5)以国内先进的同类基地为参照系,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成为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基地建设分年度目标(4年)、科研选题、预期标志性成果及具体措施
1.建设分年度目标(4年)   科学研究方面,2011——2014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0-15篇,申请到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2-3项。2011年与2013年度争取获省部级以上科研优秀成果奖1-2项。  学科队伍方面,重点打造两种队伍,一为学术科研团队;一为地方服务咨询的团队。2013年在学术科研团队上尽快实现基地研究人员的“博士化”,有1-2人晋升为副教授。注意引进紧缺人才,其中2010-2013年每年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博士1人来基地工作。同时培养一批地方文化问题研究专家,使他们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骨干。学术交流方面,计划2011年与2014年举办2次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汉画像与汉文化国际研讨会”,“汉画像与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2011-2014年派学术骨干出席海内外学术会议;四年内吸引10名以上的专家特别是青年学者来基地做研究,每年2-3名。
2.科研选题  汉代艺术美学研究课题:①汉画像与汉代民俗研究(2011),②汉代音乐文学研究(2012),③汉赋与汉画像互文性研究(2013),④中国古神话在汉画像中的表现(2014)。汉代历史与文化研究课题:①汉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011),②汉代伦理文化研究(2012),③汉代宗教研究(2013),④诸子与汉代文化研究(2014)。汉文化遗产研究:①徐州汉代墓葬研究(2011),②汉代手工业研究(2012),③汉代苏北城市研究(2013)。汉代文学研究课题:①中国早期小说的发生机制研究(2011),②中国早期小说的文化功能研究(2012),③汉代文学思想研究(2013),④汉代文化制度与百戏、乐府诗研究(2014)。3.预期标志性成果  ①汉代艺术美学研究:《中国古神话在汉画中的表现》(2013),②  汉代历史与文化研究:《汉代徐州区域文化通论》(2011), ③两汉文化遗产研究:《汉代楚国治玉和刻石》(2012)④汉代文学研究:《中国早期小说的发生机制研究》(2012),汉《代文化制度与百戏、乐府诗研究》(2014)。
4.实现基地建设目标的措施  为实现拟建基地建设目标,在基地管理方面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本拟建基地在学术管理方面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与实施计划:1)两种制度实行“学科特区”管理制。基地实行“特区管理”制度,在学科资源配置、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基地充分的自主权,确保基地建设高效运作。实行 “主任负责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建立以基地主任为主导、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参与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机制。 2)三项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博士化工程”,完善基地人才队伍结构,增强基地整体科研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讲席教授工程”,招聘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基地的讲席教授、客座教授等,提升基地学术素养和影响力。在人才稳定方面,实施“阳光保障工程”,在基地施行“事业聚人,感情聚人,待遇聚人”的“三聚人”举措,促进学术梯队向心力的形成。3)三个模式:①制度化管理模式。按照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要求,在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实施规范、高效、科学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开放式管理模式。基地硬件设施对校内外开放,充分实现资源的校内共享,促进科研合作,推动江苏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学科性公司制”模式。在高质量完成现有的科研项目的同时,探索兴办语言康复医院等股份制产业,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