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研究院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0-04-15

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工作报告

 
          ( 征求意见稿)
 
        徐州师范大学2007年6月成立了“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在校领导的主持下,就此研究院问题听取了一些专家与职能部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协调会,落实了办公条件,配了秘书等。会后我们研究院召开了两次工作会议,就研究院的目的、意义、长远规划、近期工作做了专题研究,现在提出一些工作计划设想,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导。
 
一、成立汉文化研究院的必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拟成立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
1、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1发布,2006年修订)江苏省出台《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我校制定了《徐州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社科研究规划。为落实这一规划,根据我校现有的具体情况,应成立汉文化研究院,以便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2、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是学科建设的需要。
我校根据高等学校发展的要求,理科建有重点实验室,而缺少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应该重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有利于整合学校的研究力量,在一个新的跨学科院系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特色强化学科结构,实现文文联合与文理渗透,通过重组与整合,建设一个有较高水平与较大影响的重点研究基地。为进一步申报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做好准备。
3、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研究院通过科研和设立专职、特聘、客座研究职位等方式,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提高全校人文学科教学水平。在发展的规模扩大后,可以在研究院的基础上培养研究生为培养博士生打下基础。
4、成立汉文化研究院是为地方服务的需要。
徐州地处汉文化的发祥地,汉墓、汉画像、汉兵马俑是江苏的三绝,近年徐州市打汉文化牌,促进了徐州的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我校长期以来与徐州市汉文化研究单位有密切合作与联系,成立汉文化研究院,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促进合作,共谋发展,发挥我校科研的优势,直接为地方发展服务。
 
   二、成立汉文化研究院的理论根据、已有基础和成果
 
         汉文化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国最多的民族是汉族,中国的文字是汉字,中国的国学在国外被称为汉学。汉文化的奠基在两汉。徐州是汉高祖的故乡,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研究汉文化,就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汉文化的研究,一直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重视。国外像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巴黎东方研究院等都是研究汉文化的中心,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中国,近年汉文化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南阳师范学院都有秦汉文化研究机构。徐州市20世纪末就成立了两汉文化研究会,已经开了四次两汉文化研讨会,出版《两汉文化研究》丛刊。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开过两次海峡两岸“楚汉文化研讨会”。但是,对汉文化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如对徐州汉文化的研究做得仍然不够,对汉画像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汉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问题等,都待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汉文化研究大有可为。我们的研究,向上可以与国际接轨,向下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学术咨询。研究成果具有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价值。我们的研究在省内外,有地方特色,像汉画像研究、汉墓研究、汉代历史研究,都有一定的优势。
        我校长期以来,汉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研究汉文化的学者,形成研究的梯队和规模效应,只是还没有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把力量整合起来。从学科梯队看,我校历史旅游学院、文学院、美术学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都有一批从事汉文化研究的学者、教授、博士,他们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影响。我校的汉文化研究有三个方向成果突出:
         一是汉代历史研究。20世纪后期,在臧云铺、王云度教授的带领下,就开展秦汉史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王云度教授主编有《楚汉文化概观》,出版有《刘安评传》,编著有《秦汉断代史专题研究》。汤其瓴教授出版《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史研究》等著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王建教授的汉代历史与文化、先秦诸子研究等项目都取得很大的成绩,发表有关论文六十余篇。赵明奇研究员有关汉代体育、健身、水利等方面的研究与考证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杨叙敏教授出版有《徐州历代名人评传》。刘磐修教授出版有《盛世探源——汉唐农业发展研究》、《汉唐饮食文化史》。
          二是汉文学研究。早在20世期,吴汝煜教授就出版了《史记论稿》,开辟对《史记》的文学研究的道路。近年陈洪教授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汉画像中反映的汉代故事。王福利教授研究汉代的音乐文化与文学的关系。胡中山副教授研究汉代的道家与文学。他们注意到把汉代的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对照起来研究的新路子,成功申请到国家和教育部的研究项目。
        三是汉代的图像研究。朱存明教授出版有《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图像生存——汉画像的田野考察散记》、《淮海文化研究》,主持有国家社科项目“汉画像与传统审美观念研究”、省六大高峰人才项目“汉画像艺术研究” ,参与教育部 “汉画与汉代神话史”项目,研究成果多次获奖。美术学院的唐军教授、侯学书教授在汉画像图像研究方面发表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历史系杨绪敏教授主持有省教育厅项目:“徐州汉画像石研究”。陈洪教授主持教育部项目,“汉画反映的与先秦文学中的故事”。
在20世纪末,我校曾成立汉文化研究所,并开展研究工作,出版有《汉文化研究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但是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校汉文化研究的成果,不断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研究论文论著被《中国学术年鉴》、《中国美学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我校研究汉文化的学者,进入国家级学术学会成为理事。
在资料方面,图书馆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汉文化研究资料库,为我校的汉文化研究提供了保障。
         因此,从学科梯队组成,研究成果支撑,研究影响的学术水平和影响以及资料建设来看,成立汉文化研究院,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取得突破,再上台阶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工作目标与计划
 
工作目标:
     1. 在科学研究方面。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围绕汉文化进行特色研究,通过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促进汉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使我校在汉文化研究方面水平居省内、国内领先地位。
     2.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科研和设立专职、特聘、客座研究职位等方式,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提高全校人文学科教学水平。
     3. 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方面。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等措施,协调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成为本学科的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
     4.  开展咨询服务,通过主动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成为江苏省尤其是苏北地区重要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5 .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在全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工作计划
      1. 汉文化研究院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当作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主动从国内外有关部门承揽各种研究项目,广开科研项目和经费来源。瞄准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树立精品意识,力争产出填补学科空白的和具有学术前瞻性的创新之作。在积极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兼顾实际问题的研究,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设性的和有影响力的咨询建议。
      2. 项目评审贯彻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基地的重大项目由校学术委员会会议评定,重点资助研究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课题;重点资助具有新的学科生长点或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
      3. 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作为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立项,并按照《徐州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管理。
       4. 学术交流 。主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借以组织科研队伍、研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发挥学术交流中心的作用。
  5. 按照学校的要求,定期向学校主管部门,向科技处领导汇报请示工作。在学校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七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