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存明院长应邀参加在山东嘉祥举办的“武氏祠开发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09-11-26

    11月15日,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朱存明院长,应邀参加在山东嘉祥举办的“武氏祠开发研讨会”,朱存明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就武氏祠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开发的价值、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发表了意见,受到来宾及嘉祥县委的重视。

  

(附录朱存明发言稿)

 

在武氏祠景区开发高层专家研讨会上的讲话

 
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   朱存明  
 
          首先感谢嘉祥县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样一次武氏祠景区开发高层专家研讨会,使我有机会再一次来嘉祥学习、参观、访问,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汉文化的开发、旅游、弘扬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我第三次来嘉祥。我本来的专业是学美学和艺术学的。2002年为了写作论文,专程来武氏祠考察。2007年汉画像学会在邹城召开,又来过一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氏祠相当有名,所以都要来看一看,现场体验一下与不来现场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通过这几次来考察,我感觉武氏祠的旅游发展与保护在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在不断推进。但是话又说回来,对武氏祠的开发保护与我们所期望的理想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次来很高兴。嘉祥县希望借助武氏祠的学术影响以及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地位,作为一个抓手来推进嘉祥县文化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是很有战略意义的。从全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来看,我们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经济上、社会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下一步再怎样继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国家在战略上认识到要通过文化的发展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这也以可以叫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国与国、省与省、县与县都有软实力的竞争,武氏祠如果开发的比较好,会增加嘉祥县的文化软实力,这是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们要认识武氏祠在历史上的地位。武氏祠在中国文化史上、美术史上、艺术史上,或者说研究丧葬习俗、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个家族因为其墓地、画像与文字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不断被记载,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有学术传承的、能被学术界认可的一个文化事件。迄今为止,武氏祠仍然被世界的艺术界所接受,我觉得不能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武氏祠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其传承有序,在汉代就有了记载,在金石学里宋代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就记载了武斑与武荣的墓志铭,到赵明诚、李清照所写的《金石录》、洪适在《隶释》和《隶续》中都详细地记载了“武梁祠的画像石”。清朝末年黄易在乾隆51年到这考察重新发现武氏祠,引来日本、法国的专家恢复武氏祠堂的原始面貌的研究。1932年容庚出版有《汉武梁祠画像考释》,鲁迅先生也特别喜欢汉画像石艺术,生前曾广泛收集汉画像拓片,上海出版的《鲁迅藏汉画像选》其中有一大部分来自嘉祥,山东省石刻艺术馆的蒋英炬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恢复研究,这个研究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中国到国外留学的学者巫鸿先生写了博士论文《武梁祠》,这本书在国外影响很大,因为他提出中国艺术的纪念性,就是中国的艺术表达了中国文化对于民族、历史、对于祖先的一种纪念性的思想,这本专著在美国获得了大奖,这就说明武氏祠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高的,主要是指这种学术的传承。今年10月我在台北开一次汉文化研讨会,中央研究院邢义田教授邀请我们去历史语言研究所汉画像拓片室参观,我们看到来自清朝末年武氏祠的拓片。2007年6月台湾出版有《朴古与精妙—汉代武氏祠画像》。武氏祠的价值是历史传承的,能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方面。但是它的地位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程度不成比例,所以现在适时地的做出保护与开发这样一个决定是恰当的。从我们汉画像研究的方面讲,从艺术学、美术学、文化的角度来讲,都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
        武氏祠是图像的,它和中国文化之间应该有关联。我来自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徐州也是打两汉文化的品牌,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被誉为汉代三绝,省政府投资几千万建立了汉画像艺术研究馆,现在是全国第一。我们大概收集了2000多块石头,我们下手比较早,十年前,徐州就开始投资收集汉画像石。我们对汉文化的定位比较高,中国有十几亿汉族人,我们的文字叫汉字,讲的是汉语。“汉”来源于两汉刘邦建立的王朝,来源与刘邦的封地汉水。2007、我们策划了徐州市国际汉文化旅游节,邀请国外的专家设计汉文化旅游,现在设计的叫“3X”旅游,3X代表西安、徐州、咸阳。武氏祠的开发应放到大的汉文化旅游背景上来进行。嘉祥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认为应在这上面做透文章,城市的名片就出来了,武氏祠的价值、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为什么巫鸿跑到美国去,选择武氏祠来做博士论文,并且拿到了人类学、美术学的双学位,并且在美国获奖,这里面的文化内涵我觉得是极其深厚的,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发掘。我们现在要打“孝文化”的牌,其实武氏祠里面都有表现,如一些表现忠孝节义的故事,包括侠文化,比如荆轲刺秦王,这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再一个是民族的信仰,比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汉民族的丧葬文化,还有就是美术史的价值,武氏祠石刻在艺术技法上、艺术造型上它的价值都很高。
       具体的讲武氏祠与嘉祥的关联十分密切,它的现代意义仍然可以发掘出来的,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断传承的,它形成了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原型。讲到嘉祥的祥瑞文化,比如麒麟,再比如曾子与儒家文化的孝道观,这种文化价值需要转化成民众的观念,使它平民化,让他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最后提几点建议:第一,要把武氏祠的开发融入汉文化旅游圈,汉文化已经在中国形成一个圈,在这个圈里好运作。第二,深入挖掘武氏祠文字、图像所表达的内涵,因为中华民族不仅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有一部图像呈现的世界。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文字表达的历史,不太重视图像的理解。现在要重新认识图像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武氏祠的开发还可以出邮票、做作纪念册,用汉画像开发旅游产品,如我们的鲁锦能否把汉画像的精髓吸收过来,还有就是吉祥物的开发与纪念品,比如说麒麟、凤鸟、比翼鸟、玉璧等。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吉祥文化。另外汉代的开发还可以搞一下饮食,恢复汉代的菜肴、养生、仙药(保健品)。搞影视剧开发,做个电视剧,开通网络。建议武氏祠就地保护,保持原始生态。建议在学术探讨、内涵挖掘、设计论证和推进实施方面齐头并进,要找到武氏祠里的文化观念与现代生活观念的一个契合点,然后把它弘扬出来,设计论证就是从旅游的、规划的、景观的、艺术的、甚至休闲等一个审美体验的各个方面把它挖掘透,打造一个精品的文化产品是可行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论证、设计、运作。
 
 
                    (作者已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