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前,一位意气风发的大学毕业生将自己的一篇写灵感的论文投给了两家杂志社,但无奈都被退稿。他出于对学术的执着,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给当时的美学大家蔡仪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这篇被退稿的文章。这位年轻人完全没有想到,蔡仪先生竟然给自己回了信,并对这篇文章给予肯定,决定发表在他主编的《美学评林》第二辑上。对于这位年轻人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鼓舞。若干年以后,这位年轻人已经成长为中国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美术学以及汉画像艺术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他就是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存明教授。
受这篇研究灵感的文章的启发,灵感问题成为朱存明教授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兴趣点。在灵感问题研究中,他遇到什么疑问,就研究有关的学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就写下来,久而久之竟成了一部30余万字的《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的书稿。朱存明教授1991年赴复旦大学进修访问,这部书稿得到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朱立元教授、吴中杰教授、应必诚教授的认可与指导。著名美学家王振复教授认为这部书很有意义,并将书稿推荐给学林出版社。朱立元教授为这本书写了序言。于是,这本书就在1995年出版了。本书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朱立元教授认为,本书有一个特点是理论视野较开阔,且富有历史感。作者在探讨灵感思维研究的历程时,不局限于美学和文艺学角度,而是在人类学、考古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背景下加以综合审视。
《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通过文化人类学、哲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对灵感思维及其主导下的中外原始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剖析。作者认为,灵感思维是原始人的主导的思维模式,原始的艺术、巫术、图腾、仪式等诸多文化现象均在其主导下产生、发展。在对灵感思维的起源及其特点考察之后,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灵感文化”的概念,并对“灵感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北京大学教授傅刚认为,本书从不同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感思维”立论,探讨了这种思维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并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了一种被作者称为“灵感文化”的文化模式。这对于我们认识人类早期文化的“诗性的智慧”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对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研究的视野开阔、理论基础深厚、见解深刻、观点新颖,堪称一部经典学术著作。
《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出版20年后,在学术界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但在图书市场上,读者已经很难买到。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同时传播优秀学术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本书进行再版,新版《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将于2016年10月上市。届时,读者将可以在当当网、京东、亚马逊等网站以及各地新华书店和其他实体书店购买。
新版《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有以下特点:一是对内容进行修订,修正了部分说法、引文,从而提高了本书学术质量。二是整体设计上进行较大调整,如开本由32开调整到16开,在装帧设计上既考虑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考虑读者的审美需求,整体设计美观大方。三是重新配图,由于时代限制,旧版个别图片质量不高,新版替换了大部分图片,做到图文并茂。
2013年,美国3D电脑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上映后,遂即风靡全球,这引起了普通大众对原始文化的关注。原始文化的神秘性、隐型性、混融性,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人们去进行深入探讨。随着探讨的深入,有关原始文化的疑问也层出不穷:原始洞穴壁画何以绘制在山洞深处?原始人何以将某种动物、植物视为自己的祖先?何以巫师在原始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原始人没有金属工具,何以花费大量时间磨制精美的玉器?青铜器表面何以装饰种种狰狞恐怖的怪兽图案?古人何以如此热衷于升仙长生?等等等等,本书都将一一解答。

新版《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