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教授到云龙书院讲汉画与汉学
发布时间: 2016-12-23

 2016116日上午,在云龙书院的汉学讲堂上,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教授作了关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中的汉文化》的学术讲座,朱教授揭开了汉画像的神秘面纱,来自各行各业的一百余人参加了朱教授的讲座,大家受益匪浅。

 

朱存明教授认为:汉代不仅有一部文字记载的历史,还有一个图像表现的世界。

 

汉画像是一种雕刻在石头上的具体生动的图画,它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汉代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与理想。

汉画像石以其瑰丽的想象与虚构,生动、具体、夸张、变形地描述了汉代人的理想世界,此中充满来自于远古的神话传说与英雄故事,天地的生物被灵性化了,各种奇禽异兽充斥其间,与人的行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人合一”式的互动关系,虽然是想象的一个神奇世界,却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汉画像石被历史学家翦伯赞称为“绣像的汉代史”,被美学家王朝闻视为是一种“难以匆匆理解的艺术”,被思想家鲁迅誉为“深沉雄大”的艺术。今天在“视觉文化”、“图像理论”、“图文互释”的理念指导下,汉画像石又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人们的视野。

为了读者的理解方便,朱存明教授对汉画像石一一作了解读,他从崇天、敬祖、尊礼、守仁、贵生等方面介绍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的文化内涵。

 

看着这些汉画像石,

走进汉代人的生活吧

  

  

  射熊图 106厘米,横48厘米。东汉时期。

  

此石为浅浮雕。画面主体部分为一人面熊身的神人,熊身下左方有一只猫头鹰头,右方有一人面鸟身怪,其下方又有一只鸟。图的最下方有一人持弓,半跪呈仰射状,瞄准上方神人。画面四周有水波纹装饰。神熊为皇帝氏族的图腾,到了汉代已经不大为人所知晓。汉代早期崇拜黄老之学,熊图像也被刻画在画像石中。最近海昏侯墓出土一件玉熊饰件,使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到重要位置。

 

  

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图 40厘米,横248厘米。东汉。原石现藏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此画像石为平面阴线刻。画面共刻画有十位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三组画面。左侧第一组画面刻画了尧、舜、禹三位古代帝王。最左侧一人坐于树下,面朝右,屈身做半蹲状,右侧一人头戴冠,拱手面向左站立,右手前伸,此画面与山东省莒县东莞镇东湾村出土的刻有尧、舜榜题的画像石相似,应描绘的是尧、舜禅让的故事。尧、舜二人右侧一人正面站立,头戴斗笠,双手执耒。耒为大禹治水的工具。《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第二组画面刻三人,左侧一人跽坐,中间一人站立,右侧一人右手荷物,左手长袖掩面。第三组画面刻四人。中间一人怀抱一小儿,面向左侧之人,作交谈状。第二、三组画面所描绘的与《尚书》中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的故事情节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三组画面共同刻画出大禹治水这一广为传诵的神话历史故事。

  

  

力士图 60厘米,横204厘米。东汉。徐州洪楼出土。原石现藏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此画像为浅浮雕,应为祠堂山墙。画面刻七人,从左至右第一人,身着长襦大袴,持剑执盾,侧面站立,身体前倾;第二人瞪眼露齿,生缚一虎;第三人怒目凝视,裸露膀臂,弓步蹲身倒拔柳树,树上宿鸟惊飞;第四人头戴力士冠,怒目圆睁,肩扛一牛,手执牛尾;第五人执鼎耳,弓步蹬地,将鼎翻举过首,仰首凝视前方之人,后面的一人抱羊,一有捧壶。山墙上侧饰双边纹,内刻卷云纹,左右边饰阴线刻菱形纹。画面中七位力士表情各异,抓住了力士的瞬间动作,充分表现出力士拔山扛鼎的雄姿,仿佛在力士的体内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仙境狩猎·异兽图 110厘米,横138厘米。东汉时期。

  

画面分两层。上层为仙境狩猎场面,在仙山上有四人手执长柄网兜正在捕猎,动物们惊恐四散,有双鹿、兔子等走兽和飞禽。走兽均肩生双翼,山中藏有三只貘,云气充溢其间,可证此为仙境场景。下层为异兽图,有鹿、双头兽、龙、羊头怪兽、狐狸、禽鸟等,走兽亦肩生双翼,有些身上长满鳞片。画面外圈装饰有连弧纹。

  

  

人物骑象·人物翼马图 57厘米,横112厘米。东汉时期。

  

画面呈半圆形。中心区域左侧为一人物骑象,手执一钩勾住象鼻。其右侧有一匹带翼的马,马右侧站立一位手执长条状物的胡人。天空中有两只鸟向左飞翔。弧形部分有连弧形装饰带,下部有菱形装饰带。此汉画像石表现力汉代丝绸之路的情景,也是对西方理想世界的想象。

  

汉画像表现了全面的汉代生活 是一部汉民族文化的形象史诗。从日常生活到神圣的信仰;从安居乐业到残酷的战争;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汉画像石是咱们徐州的历史文化名片,希望每个徐州人都能更了解汉画像石,为汉画像石感到自豪!

 


(文章来源:云龙书院微信公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