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研究院师生与著名教授专家座谈汉文化研究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3-05-23

2013年5月21日下午,应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朱存明院长的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文学遗产》副主编竺青教授到汉文化研究院与部分师生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的内容丰富,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一是《汉学大系》的编纂与汉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二是汉文化研究的方法问题;三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古典研究的现代阐释。

座谈会由朱存明教授主持。傅刚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汉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汉文化研究在中国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江苏师范大学有地缘优势与学术研究的优势,应该打造成为国际汉文化研究的中心。现在汉文化研究院在学校的支持下计划编辑一套《汉学大系》,这是极其有学术价值的大好事,值得做大做强,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看了你们的编辑设想很好,现在要抓紧落实,必要的时候开国际会议进行详细论证,搞出编辑的详细规划,层层推进,早出成果,将来争取获得国家级文化发展项目的支持。我作为汉文化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的主任,支持这一计划的实施,也有责任推动此计划的落实。

左东岭教授认为,汉文化就是汉代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研究汉文化不仅要研究汉代的文学艺术,还要研究汉代的思想、宗教等方方面面。研究汉画像石艺术,在了解汉画像的基础上,应该记住“功夫在诗外”的方法论启迪。汉代艺术研究应该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路子,如汉画像研究要与汉代的文献资料、新出土的简牍资料、甚至汉赋汉乐府诗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深入挖掘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东西。

《文学遗产》副主编竺青教授从汉画像作为第一手文献资料入手,谈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困惑,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多用西方历史上形成的一套理论硬套中国的古典文学,使研究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如中国古代的小说与西方概念上的小说究竟有什么不同?中国的悲剧与西方的悲剧有何差异?中国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史诗?等等。我们今天要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新的阐释,要回归中国文化的本源,找出符合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真实的东西,逐渐建立起来一套理论与概念。除了研究方法技术层面的东西之外,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他批评了一些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误读,希望研究生的研究要回归中国文化的本体特性。
    座谈会还就近年引进的优博提出的中国古代神话资料问题,出土文献中的神话文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探讨。研究生表示,通过此次座谈会,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信心,收获多多。

北京大学中文系傅刚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左东岭教授

《文学遗产》副主编竺青教授